村网通总站 大庆关村 717569.nync.com 欢迎您!
...
网站首页村社简介通知公告头条热点身边的事党建扶贫招商引资商家企业致富技术旅游美食家乡图片一村一品分类信息便民电话扩展频道
我有项目我要项目项目讨论鸡鸭鹅禽猪羊牛畜鱼虾蟹龟蔬果粮油经济作物海洋水产
千年古渡大庆关,春秋至唐代前称为蒲坂渡,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名为大庆关。大庆关所在在今陕西大荔赵渡镇黄河西岸。
据史料所及,1926年黄河东移,多出几万亩河滩地,朝邑县长上书北洋政府,建议招募河南山东难民耕种,时值冯玉祥督陕,想加强对三河口一带的管辖,1929年,分朝邑、华阴两县地置平民县(1950年并入朝邑县),县城设置在河东的大庆关。平民县成为陕西唯一县城在河东的县市。1931年发大水,大庆关淹没于水底,新大庆关迁至今平民村,上世纪五十年代,修三门峡水库,新大庆关彻底荒废。
曾经的大庆关,行人游客如织、车马辎重如云,一派开元盛世的景象。大庆关逐渐发展成秦晋交通的枢纽,成为为山西货物入陕的要津。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大庆关曾是军事和经济重要关隘。是晋商和山西势力进入关中的必由之路。
沿防汛路南行至牛毛湾,伟人毛泽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标语醒目而高远,一尊标志性的石牛雕塑挺立在高台之上,雕塑底座两侧镌刻着“安澜惠民”四个大字。
放眼望去,河面更为广阔,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对面的鹳雀楼沐浴在霞光里,清新而辉煌,娇媚而迷人。不由地暗想,当年诗人王之涣可是在这样的霞光里,遥望秦岭方向的阳光渐渐落下,看着黄河之水涛涛奔流,黄河西岸关中之地的田野葱茏而茂盛,绵延伸向远方,那里有诗人向往的京都长安,那里有决定诗人功名前途的庭阙皇宫……
“自万年至于渭南,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自华而北,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大庆关是秦晋交通之咽喉,也是关中东北方的重要关塞。明中期之前的大庆关(俗称老大庆关),位于距今大荔县城38公里的黄河右岸今范家镇下辛村正东,宽阔6公里。现一段沉入黄河河底,一段位于山西境内。
古时,东方势力西侵,因为畏惧潼关的防守森严,大多自此过黄河进入关中。战国时,大庆关称临晋关。武帝元封六年,改称蒲津关,立设关官。其后或简称蒲关;或沿用临晋旧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改名大庆关。
蒲津关地理位置
《西厢记》洛阳书生张生进长安赶考就途径此关。那时大庆关气魄雄伟、巍峨峻拔,关口黄河上架着一座浮桥,左右两根大铁索,两岸各四个几万斤重的大铁牛和铁人牵系着,浮桥就好像一条苍龙横卧在水面上。黄河之水流到此处,奔腾咆哮,浊浪排空。
初设关城战事连绵春秋时,大庆关所在地虽为秦晋交通之咽喉,但在黄河西岸并未设城关。公元前631年,秦穆公派孟明视从此渡河伐晋。孟明视从此渡河后将船全部烧毁,背水一战,大败晋军,史称济河焚舟。战国初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修筑临晋关于此。长久以来两岸并无桥梁,靠渡舟往来。昭襄王十五年,修建了临晋关最早的浮桥。
蒲津桥(新建)
西汉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东出大庆关,攻克河内,俘虏了殷王邛。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韩遂据守潼关,曹操攻打潼关,久攻不克。于是,曹操从北绕道西渡大庆关据河西为营,进击马超,迫其溃退潼关。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萧宝寅占据关中,长孙稚等奉命讨伐,谋士杨侃说:曹操不走潼关,而渡河攻取大庆关。是因潼关是险要之地,守御已经完备,无法所施其智勇,不如从北边绕道进攻,渡河而西,攻破大庆关,深入关中腹心之地,必置叛军于死地。他建议采用此策平叛。此后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也取此计,建造三道浮桥渡河攻击西魏。隋末,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攻取长安,也主要是由于大庆关守将的不战而降。
盛唐架桥天堑通途东魏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大庆关建造过浮桥,大庆关是沟通古时河北之交通要道。山西、河北乃至辽东一带物资均自此通过。《隋书》中说:隋文帝开皇年间,诸州调运物资,河之南从潼关调运,河之北从大庆关调运,输运长安。
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唐王朝又特别注重其山西发家之地,而旧的桥梁远不能满足需求。兵部尚书张说云:黄河上有三桥,蒲津桥是其中之一。而蒲津关是关中东北要冲之地,黄河东岸通行必经此道。旧的蒲津桥横亘百丈,桥下连接舰船千艘,船只用竹索链接。
开元盛世(现代创作)
但是竹索浮桥,不耐久,不坚固,每当春天冰雪消融,洪水塞川而下,就冲断桥索,破坏浮桥,阻断交通。这种现象每年都有。一旦出现中断,必定影响京师通行之路。对大庆关于沟通河北有着战略意义。
于是唐玄宗特颁诏书,任命兵部尚书张说总揽修建“秦晋通衢”蒲津桥。既而,天下能工巧匠皆汇聚于此。工程于开元九年(721年)开工,开元十二年告竣。唐时,黄河经此分两股,主流靠东,两流居中处有“中潬城”一座,而蒲津桥就架设于主流之上,跨度大约360米。
新修的蒲津桥,以耕牛为模本熔铁为地锚,黄河东西两岸各置四尊铁牛,牛座下再铸六根铁柱作为铁桩,牛旁各立一铁人,牛尾施铁索,以系浮桥。中间两座铁山,一根穿孔铁墩,当铁索束于铁轴,经铁山而绕于铁墩,横杠串入铁墩之孔,推杠而铁墩转动,就会抻拽横陈河上铁索或松或紧,以使浮桥平稳畅通。
八尊牛与铁人加上铁山、铁柱、铁链等分散的铁构件,其用铁总重量当一百三十万斤以上!用掉了当时全国产铁量的五分之四。人们称其为蒲津桥“横亘百丈,连舰千艘”,“链如游龙,势若长虹”,成为维系京畿及北方边关重镇的天堑通途。
大铁牛打捞上来以后,工作人员修复中
铁牛和铁人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宋人释普宁就称颂陕西铁牛,写诗言道:“骨格纯刚蹄角全,轩然鼻孔自辽天。不贪陕府栏边草,啃遍耕翻祖父田。”今日陕西大荔县朝邑镇范家,民国时期叫乌牛乡,乡属中有南乌牛村、北乌牛村,这些地名的来历,都是对铁牛的永恒纪念。
蒲津桥修建后,大庆关变得繁华起来。它虽然不大,但由于是秦晋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所以城里也很繁荣。街道两旁,商号林立,茶坊酒肆,秦楼楚馆,旅舍客栈,所俱齐备。虽然没有通都大邑那种纸醉金迷般弦歌曼舞的奢华,却不乏繁盛商城人物辐辏、熙熙攘攘的景象。《平民县志》有段这样的描述:“唐之蒲津桥渡,密迩而京师,昼则船樯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全盛景象概可想见。”
铁牛沉河怀丙捞牛北宋治平三年(1066),黄河水泛滥成灾,洪水冲击浮桥并,桥体冲断,大庆关漫于河中,后来又移置新的关渡于黄河西岸。大庆关四只铁牛被冲到下游的泥沙中。真定和尚怀丙应募打捞铁牛,他在两艘大船上装满泥沙,然后将船开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让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结实的绳子,潜入水底,将绳子绑到铁牛上,绳子另一端栓在船上,怀丙和尚指挥众人把船上的泥沙铲入河中,河底的铁牛依靠大船和自身的浮力,逐渐离开河底悬在水中。人们奋力划船回到浮桥处,将铁牛拖回原处,使两岸的浮桥重新连接起来。
蒲津关遗址
怀丙打捞出三尊铁牛,周围人说打捞铁牛太简单了。怀丙生气地离开。人们按照怀丙的方法打捞剩下的一尊铁牛,但无论如何都打捞不上来,任由它沉入河底。但依靠剩下三尊铁牛,人们还是恢复了蒲津桥。
蒲桥被焚重修无果蒲津桥,唐朝人视为永不沉没的大河桥。其后经历了500年的风雨沧桑,最终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金代末年,蒙元与金朝在黄河岸边,发生历时八年战役,史称“蒙金拉锯战”。也就是在此期间,河东蒲州城及河西大庆关遭受重创,鹳雀楼遭焚,蒲津桥被烧。
元明之际,人们毫无节制地垦荒,导致生态环境极度恶化。那条被中华民族视为母亲河的黄河,由于上游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于是再一次桀骜不驯起来。尤其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沿河一带历经了长达二百余年的水患侵扰。河床很不稳固。
明初,大将军徐达曾重造河桥攻打大庆关,再取陕西,但不久浮桥即被冲毁。有明一代先后四次重修蒲津桥,但每次重修不久,就被冲毁。想再次在蒲津关造桥就成为了梦想。秦晋间只有靠舟楫互通往来。
徐达剧照
至于蒲津桥剩下的铁牛,朝邑历代县志均没有铁牛图,但文字记载铁牛地锚已在明代中期就沙淤,渐次俱埋泥沙中,不见踪迹。而河东岸的蒲州,据清代乾隆版《蒲州府志》,绘有一幅“城西铁牛图”。按图所示,此时黄河像是西移已久的模样,而泥沙已淤至铁牛策牧者膝盖部位。西边不远处书有“大庆关”字迹的牌楼巍然屹立,其后不知何时东岸铁牛也都沉入泥沙之中。
1989年秋山西永济县蒲津桥东岸四尊铁牛清理出土,东岸遗物历1250余年,原貌依旧,与志书记载无异。因为老大庆关已位于山西境内,山西打算发掘西岸大庆关四尊铁牛。但是,由于千年铁牛沉埋泥沙日久,重见天日后即会出现风化现象。鉴于铁质文物保护仍是世界难题,国家文物局立即批示停止对大庆关四尊铁牛的勘探发掘,并做好已出土铁牛及附属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
黄河摆动名关湮灭黄河自北向南,流经晋陕峡谷,由禹门口奔出,河床成了一片宽阔的河滩。由于枯汛交替,水流缓急不定,加上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变化,使得河流主干周期性东西移摆。这一自然现象,当地流传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黄河在大庆关以南偏西流,但大庆关修在河西。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大涨后,竟然西移到紧靠朝邑县城东,原来在河西岸的朝邑大庆关被隔绝在河东岸。大庆关关城就失去本身意义,于是重新在西岸修筑城关,另立新大庆关,恢复了河运往来。
新大庆关属官渡,也是当时重要渡口,闯王李自成曾于此渡河以亡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黄河岸因水患而“连岁崩徙,船只飘没无存,大庆关渡渐废,改为农渡。此后大庆关被称旧大庆关,因地缘关系,仍属陕西省管辖。
“隆庆改道”之后黄河西岸又逐渐形成一处集镇,称“新大庆关”。至清康熙时,新、旧大庆关已并称朝邑县东二镇。而原本设在旧大庆关的巡检司和税课局亦被移于新大庆关,后者同时又是朝邑县以东一处重要的黄河渡口,为当时东西往来于秦晋之间的通关要津所在。
晋陕两省虽长期以来以黄河为天然界河,但是黄河不停摆动,引发滩地之争,边界纠纷不断。陕西的飞地“旧大庆关”就成首当其冲之地,边界的实质是土地利益之争。两边的争纠,一般通过民间协商或诉讼方式加以解决,但也时常发生群体性械斗,乃至造成命案。
壶口瀑布景观
康熙年间,大庆关、蒲州鸳鸯诸村(鸳鸯村,今属永济市栲栳镇)“屡以河滩争,动千百人,势若公战”,历时十余年。不得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初,清廷令同州知州移驻大庆关(原蒲津关),拨潼关千总一员驻王家庄,调解争地纠纷,防御斗殴发生。于是陕西州府“飞”到山西境内,然而这一“飞”,就飞了20多年。
民国十七年末、十八年初之际,逢冯玉祥督陕,陕西省政府呈文南京国民政府,因黄河滩地众多,请求在朝邑县以东黄河滩地一带设立平民县,并以黄河东岸的旧大庆关为县城。很快,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批准设立平民县的建议。此间过程似乎并未有太多的曲折,一切都进展得比较“顺利”。
但是随后,山西省政府多次急电告中央政府,请求暂缓设立平民县。说陕西在山西设县派军,严重“有碍晋政”。然而,山西的强烈反对,似乎并没有影响到陕西的进度。河西新淤之地全部归属于陕西,成为平民县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县设立后荒地开垦成熟,民众众多。当时的平民人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经历了数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将平民县建设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民国初年以后,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进步,大庆关更失去应有地位,逐渐没了人气。《平民县志》描述新大庆关的荒寂,“芦荻满目,波浪惊心,败渚颓垣,荒凉一片,顾瞻黄河不胜今昔之感。”
1933年,老大庆关因洪水陷入黄河河中,被彻底废弃。建国后,重新改建新大庆关渡口,先属平民县政府管辖。1950年平民县并入朝邑县后,改为民用渡口。
后来随着黄河西移溃岸,渡口淹漫于河中,桥渡功能遂废。1958年为了三门峡水库修建,新大庆关附属所有建筑物也一并拆除,大庆关终成历史绝唱。
今天大荔县赵渡镇有大庆关村、大庆关风景区,恢复了大庆关古渡原貌,打造四座铁牛雕塑,成为沿黄公路上富于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线。
在赵渡镇大庆关,回味悠久历史,体验黄河文化,遐想那铁牛到底还在哪儿,感受那先民们怎么穿越黄河和古时的繁华等等的传说和故事,⋯⋯而最美不过还是畅享沿黄路的绿色生态,陶醉自然美景,看看大荔人民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如此之美。
中国有成千上万条河流,黄河的脾性格外暴躁。这条浑浊多沙的河流,在数千年的决口和改道迁移过程中,创造了复杂的故道体系。追寻漫漫的故道,它有着怎样的曲折身世?茫茫沙土之下,又埋藏着多少曲折苍凉的故事?
黄河景观
黄河自北向南,流经晋陕峡谷,由禹门口奔出,河床成了一片宽阔的河滩。由于枯汛交替,水流缓急不定,加上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变化,使得河流主干周期性东西移摆。这一自然现象,当地流传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
大庆关,在蒙金八年战争期间,是战争双方渡河的重要渡口。黄河东岸号称“四大名楼”鹳雀楼和开元名桥蒲津桥,也是在蒙金战争中毁于战火。2016年游览鹳雀楼展馆时,展板介绍鹳雀楼和蒲津桥毁于蒙古兵战火,展板原文为“金元光元年(1222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实则是误解误传。
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追溯家族姓氏渊源,研究被成吉思汗封为“国王”“左万户”,被蒙古民族敬奉为“成吉思汗金肯巴特尔”的先祖木华黎,其“统领伐金,经略中原”时有多次自大庆关渡黄河的记载,虽家乡在大荔,对大庆关知之甚少,遂产生寻觅大庆关踪迹的想法,2020年深秋的周末,与砚岭先生自驾车从西安直驱大荔。
出大荔县城,驱车沿大朝路东行,至“沿黄”公路北行十余分钟,路右首有新建的文化公园,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千年古渡——大庆关”。
沿着起伏坎坷的乡间土路,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开车越过防汛堤坝,进入眼帘的是绿格盈盈的红萝卜地,养眼而喜人。有农人正在田地里收获山药,询问大庆关遗址还有多远,竟无一人知晓,满脸的茫然情绪。
停车寻觅千年大庆关古韵,园中的仿开元古渡铁牛石像,仿佛在诉说着历史,或者在等待着渡河的过客;政绩印痕明显的人工水泥涝池,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意境,显得不伦不类;文化长廊有十余块与黄河有关的诗词、传说和典故,或是历代文人雅士对于黄河的吟咏之辞,或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跳到黄河洗不清”的典故,最为熟悉的还是王之涣的那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史料记载,唐开元新修的蒲津桥,以耕牛为本模,熔铁为地锚,两岸各置四尊铁牛,牛座下铸六根铁柱为桩,牛侧各立一铁人为辅,牛尾固铁索,以系浮桥。中有两座铁山,一根穿孔铁墩,当铁索束于铁轴,经铁山而绕于铁墩,横杠串入铁墩之孔,推杠而铁墩转动,就会抻拽横陈河上铁索或松或紧,以使浮桥平稳畅通。八尊铁牛、八个铁人,加铁山、铁柱、铁链等铁质构件,总重达130万斤以上,耗用了朝廷近八成的铁矿。
在黄河西岸的大荔,民国时期有乌牛乡,现今大荔县范家镇有南乌牛村、北乌牛村,村里人传说:他们祖上是从大庆关迁来的,以“乌牛”为村名,是对当年黄河岸边铁牛的纪念。在黄河的东岸,以1989年考古发掘复制的“铁牛”“铁人”“铁山”,成为山西永济蒲津渡遗址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对于这些铁人的形态和服饰,民族史研究者惊人的发现:铁人代表着不同的民族,隐含着深刻的寓意。西北角的铁人,鼻头硕大,鼻梁拱起,头戴圆形缀顶小帽,身着长袍,是维吾尔族的装扮;东北角的铁人,身强体壮,彪悍结实,方脸粗眉,身着骑士服饰,似蒙古人装扮;西南角的铁人,眼目深炯,身穿藏袍,左臂纳袖,右臂坦露,俨然藏族人的装扮;东南角的铁人,面孔端庄,神态文静,头戴相公帽,身着短袖翻领唐装,活脱脱汉族人的装饰。而且认为四尊铁人站立的方位,也与“维、蒙、藏、汉”民族生息的方位相近。如果后来的这个论断成立,那么黄河西岸的“四尊铁人”会代表哪个民族呢?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可以想象唐代民族相融、和谐相处的胸怀和程度。
看到、听到这些关于大庆关浮桥铁牛的记载、描述和研究,我有时在想,或许当年修筑大庆关浮桥时,选择关中铁牛作为地锚的模型,不仅仅是从其体型考虑,除了民间传说的易理占卜,或许还有一个隐含的寓意,那就是关中牛的包容与诚朴秉性,执著与开拓精神。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落日晚霞水东流
——觅踪大庆关...
原创/拜啸霖
热门推荐
本月排行
欢迎来到城乡供需!全国农业农村分类信息免费发布平台 APP下载
全国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
附录:
参考资料
1、中华书局版《史记》、《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明史》,以上史书均为1970年代版本。
2、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1976年10月上海1版7印。
3、《大荔县志》,陕西人民出版时,1994年6月1版1印。
4、清乾隆本《蒲州府志》(复印本)
5、民国《平民县志》,陕西省档案馆藏本。
点赞 !我要推荐这篇文章